《游牧人生》── 沒有最終的道別,我們路上見。【捌玖觀點】
- in89editor
- 2021年3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「我不是沒有家,只是沒有房子(I’m not homeless. I’m just houseless)。」
2011年美國經濟大蕭條,位於內華達州帝國鎮的美國石膏礦場也受到經濟上的衝擊,石膏公司決定關閉帝國鎮的礦場。當地的小鎮型態與一般城鎮聚落不同,帝國鎮由美國石膏公司建立,居民多是員工及其家屬,礦場關閉後,小鎮自然也被解散,居民需在規定的時限內搬離,帝國鎮因此荒廢。

法蘭西絲麥朵曼飾演主角芬恩,她與亡夫長年住在帝國鎮,但經濟蕭條之下,她不得不離開棲身之所。失去了可居住的屋子,芬恩的退休金卻也無法支撐往後的生活,更遑論買下一間新房入住。在艱困的時局中,芬恩找不到穩定的工作,只能住進廂型車內,成為四處漂泊的游牧族,隨著季節性的工作機會而奔波遷徙。

某些購物旺季來臨時,亞馬遜會聘請大量的臨時工人,協助包裝出貨,即使薪資微薄,仍有數不清的人前來求一份工作。新年到來後,亞馬遜的工作也結束了,芬恩又得啟程尋找下個短暫的落腳之處。芬恩不斷轉換生活環境,認識形形色色的人,在游牧族聚集的大會上學到漂泊在外的求生知識,彼此之間交換所需的物品。生活在拖車上,一切都很艱難,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中,稍有不慎就可能命喪黃泉,但芬恩知道自己就得這麼生活下去。

這類電影時常力道拿捏不穩,情感濃烈過頭便流於濫情,太拘謹又像在說教,導演趙婷高明之處在於掌握了那條充滿詩意又寫實的界線,細膩而真摯,樸實且動人。趙婷並沒有大力批判社會的哪一方,鏡頭雖帶到了經濟蕭條下被主流價值忽視的群體,但電影想探討的事情,似乎更加貼近私人的情感,而非整個社會的危機。沒有過多的賣弄情感,也沒有刻意製造出陣營之間的勢不兩立,當鏡頭聚焦在游牧族身上,並不是要講述他們有多慘,導演不要氾濫又廉價的同情,而是觀眾的理解與尊重。

這些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游牧群體看見彼此,他們從各地上路啟程,來到約定的地點聚會,在短暫的停留中給予彼此關懷和幫助。游牧族們各有不同的背景,有些人迫於無奈,不得已住在車上,有些年輕人則是喜愛體驗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型態,更有些人只是單純度假,享受與自然親近的感覺。無論如何,即便銀行帳戶被金融風暴席捲一空,他們仍然在摸索屬於自己的生活之道。

對於游牧族而言,或許每一次的相遇都將迎接分離,人們總是來了又走,彷彿永遠都在萍水相逢。他們珍惜相聚的時刻,無私分享經驗帶給他們的新知識,他們擁抱新加入的夥伴,緬懷成為星辰的故人,直到再次分道揚鑣的時刻來臨。離別不需說再見,因為他們知道彼此都在路上,有一日總會再次相會。
文 / A.C.編
Comentários